“父亲去世后,很多人跟我们建议为他建一个纪念馆或博物馆,我后来想,其实这座学校,就是纪念他的活的博物馆。”谈及办学初衷,包陪庆理事长如是缓缓地讲道。
包玉刚先生以“世界船王”著称,他的生意遍布全球,然而却从未忘记自己的根在中国,时刻保持一颗中国心并提醒家人勿忘故土。他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充满信心,并始终坚持发展教育是强国之根本。为此他不遗余力地支持祖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先后捐资兴建学校、图书馆和设立奖学金。
在他的影响下,包氏家族对教育慈善事业的热忱一直在延续。包文骏先生在一次采访中回忆道:“2005年,母亲和我想在内地建一所‘扎根本土、面向世界’的学校,从南到北考察了许多城市。上海的包容与开放打动了我们,认为这里最适合我们的教育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在筹建阶段,时任上海市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亲切地接见三位创办人,讨论了上海市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并邀请包陪庆女士在上海办学。
其实当时身处海外的包文骏正值事业起步,但是在他看来,教育报国是外公和母亲一生的追求,所以他也愿意继承这一家族传统。“我们家族一直十分关心教育,觉得教育是国家的未来,办教育能改变国家、改变未来。外公的主要精力放在大学,我们就感觉中国的基础教育需要有所改变,那次在新加坡机场看到一批中国学生去参加夏令营,感觉中国学生很优秀但是需要更全面的发展。”于是,当母亲一个电话打来,他毅然决然地决定回国和母亲一起圆这个教育梦。因为在他看来,的确没有什么比做教育更有意义。
坚定了在上海办学的想法后,包陪庆教授和包文骏先生向原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助理,曾担任过上海市联主任、全国妇联副主席的谭茀芸女士发出了邀请,希望她以创办人的身份参与到包校建设中来。谭茀芸女士曾回忆道:“在港工作期间,我曾和德高望重、闻名遐迩的包玉刚先生有近距离的接触。包老最令我仰慕的是,他毕生倡导教育、扶掖良才,不仅是自学成才的楷模,更是为国争光的办学功匠。”
然而当梦想落地,要撸起袖子埋头干时,才发现确定校址、聘请校长、招募老师、宣传招生等等都成了摆在眼前的头等大事,而且一件都丝毫马虎不得。当时首批新生计划于2007年入学,因为这一年正是香港回归祖国10周年,然而这留给筹办的时间就非常紧张。作为创校团队核心成员之一,现高中校区对外事务主任臧娜回忆道,学校从2006年正式进入筹备阶段,当时整个团队都挤在学校附近的一套改建公寓中,包文骏在其中一间卧室办公,客厅里坐着团队成员,厨房则改成了财务室。房间里没有空调,冬冷夏热,晚上还有蟑螂乱窜。有人劝他搬到舒适的酒店里办公,他却坚持要和团队成员在一起。但幸运的是,在市委、各级政府以及各主管单位的大力协助和支持下,包校于2007年9月1日在市三女中“六一”楼的临时校址如期开学。
创办人包陪庆理事长和包文骏副理事长检查武定校园施工情况
而令大家印象最深的,还是几位创办人事必躬亲、以身作则的工作作风。据创校团队核心成员、原学生处主任章凌回忆,在制作第一本招生手册时,包陪庆理事长表示会尽快反馈自己的修改意见,于是在团队工作到晚上十点终于完成文件初稿并发给包陪庆理事长后,她修改到半夜三点多,仅仅是因为一句“我答应你们的事一定做到。”同时,曾任国家妇联副主席的谭茀芸女士作为创办人之一也给出了十分详尽的修改意见,小到每一个标点、英文的每一个大小写。
彼时的包校没有校园,没有学生,更没有知名度,章凌带领的招生团队只能用最“原始”的办法进行宣传:在路边大量发宣传单页,看到适龄的孩子就上前介绍,同时想尽各种办法敲开幼儿园的大门。她还清楚地记得,当时有一家幼儿园同意他们入校参加家长会,于是包文骏就跟她一起,一间一间教室地走访,而当她在讲台上介绍时,包文骏就抱着一箱宣传单页坐在小小的板凳上耐心地听着,随时为家长解答疑问。
创校管理团队: 后排:郭展超,陈艳,章凌 前排:倪谷音,Warren Johnston
创校行政团队:后排左起:陈锐,程晓琳,周慧慧,何文曙,任婕,张蕊欣,郭展超
前排左起:姚邓心,章凌,冯玥,李祎,凌嘉
对于一所学校而言,家长最关心的或许就是课程设置和师资配备。谈到当时的准备过程,创校团队核心成员、现任小学副校长陈艳介绍道,由于课程准备和招生同步进行,学生人数、双语能力以及文化背景都是未知数,教学团队要做的就是既有大框架又保证灵活性,确保教学内容能够根据招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不仅如此,面对种种困难和挑战,整个团队都有一种碰到问题就要想办法解决的“钉子精神”。令陈艳印象深刻的是,当时的体育老师Michael Young非常希望学生们除了校内的体育课,还能够有机会参与校际比赛,与同龄人切磋技艺。但当时仅有的联赛只面向国际学校学生,在经历了几次的沟通和被拒绝之后,Michael决定发起一个新的组织——上海学校体育联盟(SSSA),无论学校性质是公立还是私立,是国际学校还是双语学校,都可以参加。时至今日SSSA已经成为上海地区最具影响力的青少年体育赛事。
彼时,无论是创办人还是整个教学团队,所有人的共识是,包校的教学体系要融汇中西,不是简单的课程叠加,而是在本地课程基础上,采取国际化的教学方式。谈及教学方式,包文骏曾举例说道:“小学课程里有一门课是《探索单元》,也就将上海课程里规定要教授的自然课用探索课的形式去上,以单元为模块去教,而不是根据简单的知识点去教。例如水是一个单元,它不仅包括自然科学的内容,也涉及地理和历史发展的内容,从而帮助学生通过跨学科的知识形成自己对这个单元的全面认知。所以在包校,不会简单按照学科去划分中英文教授的内容,而是在同一个主题下,中英文老师会共同备课去教授那个主题的内容,是一种双语浸入式的学习体验。”
在创校初期与陈艳搭档的是Warren Johnson校长,在她眼中Warren是一个积极乐观,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又非常懂孩子的人,他设计的好多活动都“经久不衰”。例如数学之夜,让家长与孩子们通过游戏的形式体验数学的乐趣,激发孩子对数学的兴趣,直到今天都深受学生和家长们的欢迎。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种类丰富的活动例如书籍周、露营(Camping)、民族舞之夜,这些活动有的是原汁原味地保留到今天,有的则不断延伸变化成更好的形式,但正如陈艳所说,“唯一不变的就是,我们始终坚持,紧扣我们的三大办学使命,学生成长所必备的软技能不是仅仅在语数外的课堂上培养的,而是要靠学校创造一个Authentic Learning的环境,例如一个项目、一次活动、一场比赛,学生从这些经历中所学会的知识、掌握的技能以及这些美好的回忆,都是他们走出校园时最难忘的部分。”
2008年在武定校园内举办数学之夜活动
2014年武定校区民族舞之夜
而在课程和师资之外,家长们最关心的就是校园建设了。在市委、各级政府以及各主管单位的大力协助和支持下,包校从市三女中“六一”楼的临时校址一路走来,不断发展壮大,并于2010年、2012年和2017年建成武定校区,松江校区和虹桥校区。看着如今的包校校园,红砖衬空、绿芜墙绕、桃李争妍,总校办档案管理员贺迎婷就会回想起建校初期的荜路蓝缕,困难重重: “犹记得2010年的夏天,骄阳似火,三位创办人时常顶着烈日亲临现场视察改建进度。为了让学生和教职员工早日迁入包校自己的校舍,工程装修会议频繁召开,方案图改了一遍又一遍。虽然无论建筑单位还是咨询公司都是业内翘楚,但包陪庆理事长精益求精,总想让包校的学生享受最好的设备设施。”
经过十五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时至今日,包校的学生人数已经从最初的100名增长至现今的近1600名,毕业生和校友遍布全球。他们不但拥有优秀的学术能力和良好的品格素养,而且还在科技、体育、音乐、艺术等领域,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部分首届毕业生也已从海内外优秀大学学成回国,开始在各自的行业里崭露头角,并怀抱一颗感恩之心,回馈社会。凡此种种都是包校办学成果的展示,也是对“今日兴学,为明日中国”之办学初心的最好诠释。
如您也有属于自己的包校故事,请点击这里与我们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