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校十五周年 | 忆往昔 惜今朝

日期:2022-10-14
作者:包玉刚实验学校
观看人数: 0

       十二年前即2010年的本周,小学部的师生从市三女中“六一”楼临时校址搬入武定新校园。时至今日,再回首这趟旅程的起点,那些曾经面临的挑战、收获的帮助以及真挚的情谊尤显弥足珍贵。


01.png


       “父亲教育我最重要的一课是,只有靠你自己的脚站起来才能成才,你的一切,战争、地震,都可以拿走它。只有良好的教育,是战争和地震拿不走的。”

——包陪庆理事长


       包玉刚先生以“世界船王”著称,他的生意遍布全球,然而却从未忘记自己的根在中国,时刻保持一颗中国心并提醒家人勿忘故土。他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充满信心,并始终坚持发展教育是强国之根本。为此他不遗余力地支持祖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先后捐资兴建学校、图书馆和设立奖学金。


       在他的影响下,包氏家族对教育慈善事业的热忱一直在延续。包文骏先生在一次采访中回忆道:“2005年,母亲和我想在内地建一所‘扎根本土、面向世界’的学校,从南到北考察了许多城市。上海的包容与开放打动了我们,认为这里最适合我们的教育模式。” 

02.jpeg

2007年,包陪庆理事长与包文骏常务副理事长在市三女中“六一”楼前合影


       其实当时身处海外的包文骏正值事业起步,但是在他看来,教育报国是外公和母亲一生的追求,所以他也愿意继承这一家族传统。“我们家族一直十分关心教育,觉得教育是国家的未来,办教育能改变国家、改变未来。外公的主要精力放在大学,我们感觉中国的基础教育也需要有所改变,有一次在新加坡机场看到一批中国学生去参加夏令营,感觉他们很优秀但还需要更全面的发展。”于是,当母亲一个电话打来,他毅然决然地决定放弃海外的高薪工作,回国和母亲一起圆这个教育梦,因为在他看来,的确没有什么比做教育更有意义。


       “很多人都曾问过我,为什么会投入教育事业,而不是家族事业。我总是回答:教育是我家族事业的一部分。尤其是在今天的中国,我们的下一代需要接受良好的全人教育,不仅是要教授他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学到终生受用的技能、正确的价值观及态度。如能实践这个理想,将远比获得个人利益及物质享受更有意义。”

——包文骏常务副理事长


03.jpeg

创校团队开会合影


       坚定了在上海办学的想法后,包陪庆教授和包文骏先生向原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助理,曾担任过上海市联主席、全国妇联副主席的谭茀芸女士发出了邀请,希望她以创办人的身份参与到包校的建设中来。谭茀芸女士曾回忆道:“在港工作期间,我曾和德高望重、闻名遐迩的包玉刚先生有近距离的接触。包老最令我仰慕的是他毕生倡导教育、扶掖良才,他不仅是自学成才的楷模,更是为国争光的办学功匠。”


       同样感念包先生对祖国现代化建设尤其是教育事业无私投入的还有国务院港澳办原主任鲁平先生,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原校长谢绳武先生,在得知包陪庆理事长要筹建一所开创性并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学校,而且是非营利学校时,他们都欣然接受邀请担任包校首届理事会成员,为学校的发展建言献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筹建阶段,时任上海市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亲切地接见了三位创办人,讨论了上海市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并表示希望包陪庆女士留在上海办学。不仅如此,历届市委、市政府以及长宁区、松江区各级领导和各主管单位在包校的创办和筹备过程中也给予了大力协助和支持。


04.jpeg

包校创校首届理事港澳办原主任鲁平和上海交通大学原校长谢绳武,与上海市原副市长谢丽娟及宁波市原市长张蔚文等参加包校建校仪式


       然而当梦想落地,要撸起袖子埋头干时,才发现确定校址、聘请校长、招募老师、宣传招生等等都成了摆在眼前的头等大事,而且一件都丝毫马虎不得。为了庆祝香港回归祖国10周年,创办人计划学校于2007年正式开学迎接首届就读新生;这就使得筹备的时间变得非常紧迫。作为创校团队核心成员之一,现高中校区对外事务主任臧娜回忆道,学校从2006年正式进入筹备阶段,当时整个团队都挤在学校附近的一套改建公寓中,包文骏在其中一间卧室办公,客厅里坐着团队成员,厨房则变成了财务室,条件十分艰苦。有人劝他搬到舒适的酒店里办公,他却坚持要和团队成员在一起。幸运的是,在市委、各级政府以及各主管单位的大力协助和支持下,包校于2007年9月1日在市三女中“六一”楼的临时校址如期开学。 


05.jpeg
06.jpeg

2007年开学第一天


       而令大家印象最深的,还是几位创办人事必躬亲、率先垂范的工作作风。据创校团队核心成员、原学生处主任章凌回忆,在制作第一本招生手册时,团队加班加点在晚上十点完成了文件初稿,并提交给了包陪庆理事长。包理事长在收到文件后,当即表示会尽快反馈自己的修改意见。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在第二天一早的凌晨三点多,大家的邮箱中收到了一封来自包理事长的回复。事后,大家忍不住提及了此事,包理事长则说道:“我答应你们的事一定做到。”


       实干家精神在另一位创办人,原全国妇联副主席谭茀芸女士身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谭女士在收到的每一份文稿中,都会给出十分详尽的修改意见,细到每一个标点、英文的每一个大小写。


       彼时的包校没有校园,没有学生,更没有知名度,章凌带领的招生团队只能用最“原始”的办法进行宣传:在路边大量发宣传单页,看到适龄的孩子就上前介绍,同时想尽各种办法敲开幼儿园的大门。她还清楚地记得,当时有一家幼儿园同意他们入校参加家长会,于是包文骏就跟她一起,一间一间教室走访,而当她在讲台上介绍时,包文骏就抱着一箱宣传单页坐在幼儿园的小板凳上认真地听着,随时解答来自家长的疑问。


07.jpeg

创校管理团队: 后排:郭展超,陈艳,章凌 

前排:倪谷音,Warren Johnston

08.jpeg

创校教师团队

09.jpeg

创校行政团队


       对于一所学校而言,家长最关心的莫过于课程设置和师资配备。在筹建阶段,创办人便请来了“愉快教育”的创始人倪谷音女士担纲中方校长,虽然倪校长当时已过了退休年纪,却依然全情投入包校的创办过程,并且团结了数位名校退休校长成立导师团,帮助包校在巩固了义务教育阶段上海课程的同时,开创了多元融合的校本课程。


10.jpeg

创办人谭茀芸副理事长、包文骏常务副理事长以及包校小学副校长陈艳,欢迎创校校长倪谷音与李爱珍、陈蓓蕾、 史慧芳 、 陈贤通和殷国芳等(从左到右)知名教育家,共同建立包校小学部导师团


       在回忆课程的筹建过程时,创校团队核心成员、现任小学副校长陈艳介绍道,由于课程准备和招生同步进行,学生人数、双语能力以及文化背景都是未知数,教学团队要做的就是既有大框架又保证灵活性,确保教学内容能够根据招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不仅如此,面对种种困难和挑战,整个团队都有一种碰到问题就要想办法解决的“钉子精神”。令陈艳印象深刻的是,当时的体育老师Michael Young非常希望学生们除了校内的体育课,还能够有机会参与校际比赛,与同龄人切磋技艺。但当时仅有的联赛只面向国际学校学生,在经历了几次的沟通和被拒之后,Michael决定发起一个全新的组织——上海学校体育联盟(SSSA),无论是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是国际学校还是双语学校,都可以加入。时至今日SSSA已经成为上海地区最具影响力的青少年体育赛事联盟。


11.jpeg

Micheal Young老师和学生一起


       彼时,无论是创办人还是整个教学团队,所有人的共识是,包校的教学体系要融汇中西,不是简单的课程叠加,而是在本地课程基础上,采取先进的教学方式。谈及教学方式,包文骏曾举例说道:“小学课程里有一门课是《探索单元》,也就是将上海自然科学课标里规定的课程内容用探索课的形式来授课;以单元为模块开展教学,而不是根据简单的知识点去教。例如“水”这个单元,它不仅包括自然科学的内容,也涉及了地理和历史发展的内容,从而帮助学生通过跨学科的知识形成自己对这个单元的全面认知。所以在包校,不会简单按照学科去划分中英文教授的内容,而是在同一个主题下,中英文老师共同备课去教授主题内容,给予学生一种双语浸入式的学习体验。”


12.jpeg

包文骏常务副理事长与孩子们一起合影


       对此,原总校长吴子健也指出,为了让外籍教师和外方管理团队能够了解上海的课程并作对照研究,包校组织团队把十万多字的二期课改的课程标准,包括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等内容全部翻译成了英语。


13.jpeg


       创校之初,第一任小学部校长Warren Johnston是一个积极乐观、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又非常懂孩子的人,由他设计的好多活动也都“经久不衰”。例如数学之夜,让家长与孩子们通过游戏的形式体验数学的乐趣,激发孩子对数学的兴趣,直到今天都深受学生和家长们的欢迎。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种类丰富的活动例如书籍周、露营(Camping)、民族舞之夜,这些活动有的是原汁原味地保留到今天,有的则不断延伸变化成更好的形式。正如陈艳所说:“这些年唯一不变的,就是我们始终坚持、紧扣我们的三大办学使命,学生成长所必备的软技能不是仅仅在语数外的课堂上培养的,而是要靠学校创造一个Authentic Learning(真实的学习)的环境,例如一个项目、一次活动、一场比赛,学生从这些经历中所学会的知识、掌握的技能以及这些美好的回忆,都是他们走出校园时最难忘的部分。” 


14.jpeg

2008年在武定校园内举办数学之夜活动


 

       包校许多独特的文化都来自创办人和他们对我们所有人的期望。包陪庆教授和包文骏先生为我们设立了共同努力的目标和创新的发展方向。在包校不分中外,所有教师会在一起办公、一同开会。大家团结一致,朝着同一个目标努力。

—— Warren Johnston

 


       而在课程和师资之外,家长们最关心的就是校园建设了。看着如今的包校校园,红砖衬空、绿芜墙绕、桃李争妍,总校办档案管理员贺迎婷就会回想起建校初期的荜路蓝缕,困难重重:“犹记得2010年的夏天,骄阳似火,三位创办人时常顶着烈日亲临现场视察改建进度。为了让学生和教职员工早日迁入包校自己的校舍,工程装修会议频繁召开,方案图改了一遍又一遍。虽然无论建筑单位还是咨询公司都是业内翘楚,但包陪庆理事长精益求精,总想让包校的学生享受最好的设备设施。”


15.jpeg

2009年包陪庆理事长和包文骏常务副理事长在武定工地,计划如何在一年的时间内建成两座教学楼


16.jpeg

创办人包文骏常务副理事长与吴子健原总校长检查武定校园施工情况


       “持恒健身、勤俭建业”是包玉刚先生的座右铭。包陪庆理事长曾分享包先生无论多么繁忙,都会每天坚持游泳和跳绳,以强身健体,保持充沛的体力和精神。现任虹桥校区总务主任柯静作为创校时期的项目协调员,跟随创办人参与了武定、松江、虹桥校区设计和建设全过程。柯静回忆道,武定校区所在的区域属于历史风貌保护区,因此校园的建设需要秉持历史风貌保护的原则。虽然武定校区面积有限,但包陪庆理事长仍然坚持修建游泳馆和室内体育馆,希望包校的孩子们都能够坚持游泳这项全身有氧运动,并且无论在任何天气状况下,都能在学校保持足量的运动。这一理念的坚持也延续到了松江校区以及虹桥校区的建设。经过几年的努力和筹备,虹桥校区的体育综合楼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


17.jpeg
18.jpeg
19.jpeg

包校从市三女中“六一”楼的临时校址一路走来,不断发展壮大,并分别于2010年、2012年和2017年建成武定校区,松江校区和虹桥校区。


       经过十五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时至今日,包校的学生人数已经从最初的100名增长至现今的1600多名,毕业生和校友遍布全球。他们不但拥有优秀的学术能力和良好的品格素养,而且还在科技、体育、音乐、艺术等领域,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部分首届毕业生也已从全球知名大学学成回国,开始在各自的行业里崭露头角,并怀抱一颗感恩之心,回馈社会。凡此种种都是包校办学成果的展示,也是对“今日兴学,为明日中国”之办学初心的最好诠释。


       “人格培养是包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塑造领导才能,是我们的盼望。2017年包校首批高中毕业生,应是自立、自信、能文善武,坚持原则,恪守诚信的优秀青年。无论人生旅程把他们带到哪里,面对无限的挑战,都有能力作智慧的选择和决策。”


——包陪庆理事长2012年五周年校庆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