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故事 | 珍藏高中岁月,期待美好未来

日期:2024-02-20
作者:包玉刚实验学校
观看人数: 0


       包校2024届毕业生们纷纷收到了大学录取的喜讯,截至目前,本届毕业生共收到了多份来自美国、英国等国家和地区知名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其中包括美国的综合性大学:加州理工学院、耶鲁大学、芝加哥大学、布朗大学、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范德堡大学、西北大学、埃默里大学、密涅瓦大学、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南加州大学和塔夫茨大学;以及知名文理学院:波莫纳学院、卡尔顿学院、克莱蒙特·麦肯纳学院。英国方面录取的学校包括: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伦敦大学学院、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华威大学、圣安德鲁斯大学、曼彻斯特大学等罗素大学集团成员校的录取通知。而包校的艺术家们也斩获了包括:帕森斯学院、纽约视觉艺术学院等知名艺术设计类院校的录取。此外,澳大利亚、加拿大以及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名校也纷纷向包校学子抛出橄榄枝。


更多本届毕业生的故事:

全人教育在包校 | 自信、投入、创新、求知


在科学的海洋中寻找生命之光

640.png

段博闻

耶鲁大学,美国

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方向


段博闻在八年级时加入包校,此前他曾在上海的公立学校完成了小学学业,并在2017年随父母一起前往瑞典,在当地的国际学校完成了六、七年级的学习。随后,由于父亲工作调动,他与家人一同回到上海。当时一家人在寻找新学校时的目标是希望能找到一所和瑞典学校一样包容且多元的学校。不久他们就在朋友的推荐下了解到了包校。


回忆起段博闻在包校一路走来的旅程,段博闻妈妈动情地说:“包校的老师如同慈爱的父母,给予孩子无尽的爱与鼓励。无论是舍监McCombe老师的亲切安抚、语文唐茵老师不失时机的赞美与鼓励,抑或是Mark校长百忙之中的指导,甚至是食堂阿姨曾为迟到的孩子保温的饭菜,所有这些爱的滋养,让孩子度过了充实而记忆难忘的五年学习生活。与优秀的人通行,自己会变得更优秀。包校的‘全人教育’理念,造就了不同特质的孩子们,包子们文武双全、琴棋书画体育各有所长。无论博闻需要哪方面的帮助,同学们都毫不吝啬倾囊相助,在博闻四年多的学生会工作中给予了博闻极大的支持。


640 (3).jpeg

瑞典时的段博闻


当进入包校的新环境后,他发现和这里的同学能够很容易找到共同的话题,不论是艺术、音乐、文学抑或是时政,言谈之间永无止境,也让他的校园生活变得极为丰富多彩。他介绍包校里聚集着一群独特的同学,他们不仅在学术领域展现出非凡的才华,更对各自钟爱的领域充满热情、孜孜不倦:有热衷于较为冷门的计算机生物学的同学,常常与大家分享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治疗癌症、老年痴呆等疾病。也有对哲学和建筑学情有独钟的韩国室友,经常与大家分享上海乃至世界各地的城市规划、建筑风格以及背后的历史及政治原因。还有对马哲和政治哲学充满热爱的同学,乐于分享自己的心得和阅读的书籍。


段博闻坦言,包校丰富的社团和公益活动,打破了他对高中阶段重视学业而忽视社会活动的刻板印象;而学校社区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以及对弱势群体的关心,也激发了他对社会和时政的兴趣,“包校是一个十分关心弱势群体的社区,正是这种充溢着‘仁’的情怀,激发了我对社会发展的浓厚兴趣。”因此,他参加了学校的Green Origin社团,致力保护松江地区的环境。随后,他还创建了自己的社团“社会议题社”,与同学们分享时政资讯,探讨扶贫、绿色发展、社会发展等议题。


640 (4).jpeg



优秀的孩子背后必然有优秀的家长,包校强有力的家委会也是支撑孩子和家长一路前行的坚强后盾。孩子的成长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许多时候遇到困难或者学业上的波折时,家委会的家长们团结一心,积极想办法,感谢这些非常有爱的家长们。

—— 段博闻妈妈


在各学科中,段博闻对IB哲学情有独钟,选择了高级水平。据他介绍IB哲学课堂只有约10位学生,因此每个人都与Andrew Riege老师建立非常紧密的关系,并有机会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思考。Riege老师非常重视将哲学理论融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他将那些相对晦涩的哲学理念与伦理道德紧密结合,使得这门深远的学科变得更加生动可感。正是这样的引导,让学生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

IB的哲学课程以小组探讨为主导,为学生提供了从多个角度探索思想而非单纯学习内容的机会。博闻十分优秀,对不同观点持开放态度,愿意思考反对的声音和对立的观点。他勇于从各种立场进行论证,为课堂讨论增添了丰富的色彩。他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了丰富的哲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进行哲学思辨。在过去的两年里,他的思辨能力和对周围世界的认知都有了显著的提升,逐渐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年轻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他能为我们的世界带来积极的影响。

—— Andrew Riege 伍安德

高中哲学学科组长



640 (7).jpeg

左伊然

西北大学,美国

戏剧方向


回想起刚加入包校的时光,左伊然说她一踏进这个校园便爱上了这个地方,每天都期盼着能到学校里上课,偌大的校园里不仅有和蔼可亲的老师,还有一群可爱的朋友们。她坦言即便是进入了学业繁重的IB阶段她也喜欢上学,“在学校里,能够见到朋友们的生活比独自呆在家里更快乐。”


当年三试面家长那天,我走在松江校区里偶遇一位女生,长发披肩、青春飞扬,她迎面走来很有礼貌地问候打招呼,让我紧张的心情瞬间释怀,心想:希望我的女儿也能在这校园里成长为青春阳光、落落大方有教养的美少女。

—— 左伊然妈妈


在来到包校之前,左伊然就读于一所双语小学。受环境的熏陶,她对语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三年的合唱团经历也让音乐成为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兴趣在进入包校后持续发展,并得到了更多的培养,例如,在六年级开始学习法语,加入文学期刊《新生》社团,一直积极参与音乐会和戏剧的演出等。与之前的学校相比,包校更加注重个性的培养,不会单以成绩来衡量学生,而且每个人在这个社群里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在IB的六门课程中,戏剧是左伊然最钟爱的一门,她对戏剧的投入成为了她学习和生活的主旋律。无论是戏剧课堂、IB的独立作业,还是社团活动以及在舞台上燃烧自己的夜晚,都成为了她在包校最美好的回忆,给予了她无限的满足感。而戏剧在这些年间也陪伴着她的成长,磨砺了她独立自信的个性,赋予了她勇敢迎接困难的勇气。


640 (5).jpeg


左伊然在我们的 IB 戏剧课程中绝对是佼佼者。在过去的两年里,我见证了她作为一名戏剧艺术家和年轻女性的巨大成长。我们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支持性的环境,让他们敢于冒险,培养自信,发挥创造潜能。左伊然在这样的环境中茁壮成长。她的艺术直觉、韧性和对艺术的执着一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她代表了通过参与戏剧而获得的巨大个人成长。

—— Kobus van der Colff

高中戏剧学科组长


回忆刚加入包校的时候,她觉得自己并不是一个自信的人。还记得升入高中后第一次参加学校戏剧《灰姑娘》试镜时,她紧张得在台上快要唱不出声。但几个月后演出顺利结束,次日她在上课路上遇见了和往常一样在图书馆门口和学生们道早安的校长Mark Bishop先生,他对她说:“你昨天表现得很出色!”同一天,她在校园中也接受了不少陌生学长和学姐的鼓励,让她倍感温暖。


如今,她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将赞美之声传递给学弟学妹们。“想为这个社区做点什么”,这是来自她内心的声音,于是,她和苏际童还有徐易辰两位同样喜欢音乐剧的朋友创办了学生剧社Comet Cabaret彗剧社,组织了主题为Women’s Voice的歌舞剧大串联,并且正在筹备今年三月主题为Love and Dreams的又一次演出,在两年间共有近30名同学参加表演。


640 (1).jpeg


640 (6).jpeg



在演出现场,充满了许多不确定因素,随时可能对台上的演员进行突袭。面对着上百名观众,左伊然也曾遇到过对手忘词或是自己忘词的情况,但每一次都能化险为夷,这全凭着团队的互相扶持、临场的随机应变和平日里下的苦功,“在舞台上,演员需要保持冷静,在犯错时要立刻原谅自己,确保‘戏不能停’是必备的素质”。


“戏不能停”的信念也在舞台之外散发着能量。还记得离中文剧社组织的《十二公民》剧目开演只有两周的时候,剧组联系上她,希望她能以替补演员的身份顶替一位因考试无法出演的学姐角色。随后在短短两周时间,她见缝插针地背台词、走调度、参与排练,最终在所有人的帮助下,居然真的成功站在舞台上,完成了这次演出。如今,当左伊然再次追溯自己当初踏入包校时青涩不自信的样子,发现这段旅程中细微的成长不仅串联成了美好的回忆,更让她深刻认识到自己已经走过了一段漫长而意义非凡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