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沁
2025届毕业生
何以为人,何以为我:十二年的成长与思考
如何成为最好的‘我’?这是我在包校不断追问的问题。小学时,我执着成为 ‘六边形战士’,参加五个体育校队,担任学生会副主席,拿奖学金。却在初中因焦虑陷入对自我的全然否定,才意识到时间与精力并非无限,能力也总有边界。成长的第一课,便是学会在自身的局限性中寻找平衡。
小学时的周天沁活跃于体育、演讲等舞台
什么塑造了‘我’?高中,我陷入对‘自我’更深的思索。哲学课堂上阅读波伏娃,我意识到,‘自我’既是社会语境的产物,也因此可以被不断反思、挣脱与重塑。于是我学着质疑,从‘规则如此’到‘规则是否合理?’从‘这就是现实’到‘现实是否可以改变?’ 包校培育我的批判性思维让我不再轻易接受世界的表象,而是主动探寻其多元与复杂。
这份敢于追问世界的勇气同样贯穿我的学术与创作中。EE论文里,我为被历史忽视的女性艺术家正名;英文课上,与老师拆解字里行间的社会隐喻;美术创作中,借意象与色彩探寻‘自由’的边界;在哲学课的每日‘5MOP’(5 Minutes of Philosophy),那些曾深信不疑的观念一次次被同学推翻,又在思辨中重塑……包校的丰富资源与求索氛围不仅让我成为更独立的思考者,也让我意识到,求知的意义在于与矛盾共存,在不断的 ‘打乱重组’中逐渐接近更明晰的自我。
2018年,在奥地利UWG比赛中获得U11女排世界第二
‘何以为人?’——这是包校教会我的问题。不是答案,而是问题本身。
筹备IB艺术展时,我凝视着拼贴画里层层叠叠的无数个自己,豁然开朗:在‘成为’的过程中,我已然成为了最好的‘我’。
回顾周天沁在包校的十二年时光,妈妈坦言女儿的学习基本全靠自觉,自己也被朋友们戏称为"最佛系家长"。但说起天沁的成长,她的眼里满是欣慰——女儿善良温暖,总是先为他人着想;开朗自信,在任何场合都落落大方;多才多艺,在学业、艺术和体育方面都有所长。
"这一切都要感谢包校的教育理念,"妈妈感慨道,"学校不仅守护了孩子们的天性,更帮助他们发掘潜能、找到热爱。作为家长,我们能够安心放手,在融洽的亲子关系中见证她的成长,分享她的每一份收获。"
黎熙来
2025届毕业生
我的包校之旅始于2021年的春天。那时疫情仍在持续,13岁的我独自拖着行李箱,从香港来到上海,开启了八年级下学期的学习生活。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决定带着少年人特有的勇气和懵懂,而这段经历却意外地成为了塑造我性格的重要契机。
初到上海的日子并不轻松。作为从小讲粤语的学生,我每周只上过一小时普通话课,却被分到了面向中文母语学生的中文A班。记得第一次上课时,我看着课本上密密麻麻的简体字,听着同学们流利的普通话,内心充满忐忑。幸运的是,班主任给了我一个温暖的建议:"每天主动和一位新同学聊天吧。"就这样,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我不仅攻克了语言关,更收获了许多真挚的友谊。
在包校,老师们都给予了我极大的支持。最难忘的是撰写IB论文时,何丹老师陪着我一遍遍修改论文,从拟定提纲、资料搜集、撰写修改,到文献引用和最终定稿,完成了长达20页的研究论文。
在包校种类多样的课外活动中,机器人社团是最让我受益匪浅的一个。这个融合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的STEAM项目,就像一个真实的创业团队。我亲眼见证了财务、工程、设计和编程等不同领域的同学如何通力合作,将天马行空的创意一步步变成实实在在的机器人。这种独特的团队协作经历,不仅让我提前体验了真实职场的工作模式,更让我在申请纽约大学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计算机科学和商科的双学位组合。
而包校最让我感动的是它给予每个学生的成长空间。不论资历深浅,每个学生都能在这里找到绽放的舞台。还记得和我同期入学的Alex,从排球新手一路成长为校队队长,而我也担任了首席宿舍长和机器人社团负责人。这种充满可能性的校园文化,正是包玉刚先生教育理念的生动写照。未来,我希望能传承包先生的精神,用我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成为连接不同文化与地区的桥梁。
在2024年创办人日活动中,黎熙来父母(左上)作为家长合唱团成员,与包文骏常务副理事长合影
谈及四年前从香港转学至包校这一选择,黎熙来家长表示他们看重的是学校融贯中西的办学理念。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为孩子提供了拓展国际视野和深入理解中国文化的双重优势。包校不仅拥有先进的教学设施和优秀的师资团队,更营造了积极进取又包容友善的成长环境。尽管初来乍到面临疫情带来的诸多不便,但孩子很快融入了这里的寄宿生活。在优秀同伴的相互激励下,孩子们既培养了抗压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又在多元文化中获得了全面发展。看着孩子在这里的成长,也让他们深感当初的选择十分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