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由八年级学生王承仪制作
在初春埋下的艺术种子,到仲夏结出了累累硕果。历经十三周的学习、探索与筹备,由初中部二十二位来自不同年级的学生组成的“策展团队”,在策展艺术联课活动中,以项目制学习的方式,共同完成了本学年的《超越:艺象新生》艺术展。
在四个月的筹备过程中,在老师的引导和协助下,这些年轻的策展人组建团队、分工协作,从提案构思到空间叙事,从海报设计到前言撰写,真正实现了“我的作品,我来策展”的理念。当学生们的课堂创作搬入展厅,他们深刻体会到:艺术不仅是创作,还可以是叙事设计、空间交互和情感链接。这种全新的认知,让他们以更立体的视角理解艺术的多元价值。
本次展览在包陪庆楼四层创新中心举办。作为学校跨学科实践的重要基地,创新中心配备了设计工作室、木工坊、摄影室及冲印暗房、录音室、数字制作工坊和机器人工坊等多个专业空间。艺览空间作为核心展区,通过专业教室外的走廊串联起各个展示区域,打造出了一体化的专业艺术展览空间,使崭新的空间因艺术而焕发新生。当课堂创作被赋予策展思维,笔尖的线条便跃动成了展厅里流动的故事。
《超越:艺象新生》艺术展共设置18个展区,集中呈现了六至八年级学生全学年的艺术创作成果。展品既包括集体合作项目,也涵盖个人独立创作,艺术形式丰富多样,涉及丙烯画、陶瓷艺术、玻璃工艺以及服装设计等多种类型。
创新的艺术形式
作者:八年级Hanson, Tutu, Joyce Wu, Christine, Ava群体作品
作品:《跨越世纪的旋律》
材料:综合材料
作品以立体小提琴为主体,琴身拼贴多种材料,展现音乐的多样与创意。背景中,火焰燃烧乐谱,象征破坏中音乐依然发声。作品通过材质与视觉的冲突,表达在压力中重构与超越的力量呼应主题。
本次展览全程由学生自主策划与实施,包括视觉风格、展陈设计、参观动线及互动环节等各个方面。在策展过程中,学生们展现了出色的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七年级同学将《破界生长的文字》转变成可交互的电脑字体和实体印章,增强了展览的互动性。学生们还将普通展柜改造成内置蔬果模型的“艺术冰箱”;并运用“两点透视”的专业技法布置《我的城市》展区,有效提升了观展体验。此外,同学们还根据自身优势,自发组建了专业策展小组:设计组创造了以“眼睛”为主视觉的海报,文案组撰写了展览前言,导览组采用了从“创作者”和“策展人”的双重视角为观众讲解画作背后的故事。而展览结束后,他们也写下了自己的思考:
1. 用三个词,形容一下参加策展CCA的过程?
创新、创造、创意。
第一次由学生来策划展览的创新。过程中,从主题设定到空间规划、从视觉设计到文案撰写,无不考验了我们“从零开始”的创造能力。最后是创意:如何将建筑类作品和自画像融到一个空间中、把众多的作品呈现在有限的空间走廊里、如何在展览的基础上增加更多的趣味性?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动用创意思维。
—— 顾韫辰 八年级
2. 与个人创作相比,和大家一起筹备展览感觉如何?
我觉得更多的是协作能力的不同。策展的过程,需要展陈、视觉、文案各个小组进行团队合作、彼此沟通,还要和老师们一起确认方案和进度,非常考验对整体的把握。
—— 金玟熙 八年级
3. 作为导览员,感觉怎么样?
导览是印象最深刻的事了。为观众导览,我自己会体验到双重身份:既有着策展人员的回忆(文本的内容、某件作品的摆放位置),又能以观众视角重新体验展览,有一种参与其中又在抽离观察的感觉。
—— 顾韫辰 八年级
4. 你对策展、看展览有什么新的思考?
我意识到策展不是把所有作品摆好就行,而是对作品的二次创作。我们就像在写一篇文章,一个展览是有主题、有起承转合的。而展览中的所有设计,可能都藏着策展人的精心设计,以后看展时可以去留意。
—— 李晨伊 八年级
*感谢初中视觉艺术学科组长吴王琳为本文做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