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六月,在五年级毕业前,唐一涵和赵弗朗西丝卡两位同学接受采访,分享了他们小学生活的点滴。
拥有中英双重文化背景的唐一涵(Francis)自一年级起便就读于包校,今年他顺利从小学部升入初中部,继续在包校校园中享受着充实而多彩的学习生活。唐一涵尤其喜爱美术课,可以在绘画中他能自由表达自己的创意。在各类联课活动中,他最钟爱的是排球、编程、足球以及学生会的活动。在采访中,他还想特别感谢四年级时的英语老师Sam Evans,因为他觉得Mr Evans与他爸爸一样幽默有趣,让他感到很亲切。
同样刚升入六年级的赵弗朗西丝卡(Francesca)来自中意家庭,她于2023年加入包校,就读四年级。被问及最喜欢的老师时,Francesca回想起四年级班主任Serene Piao老师——正是她的帮助,让自己顺利融入了新环境;她也十分感谢金威老师一直以来给予的温暖支持。Francesca还特别钟情于美术课,老师课堂上播放的音乐总能激发大家的创作灵感,也让她更加专注和投入。此外,她也非常享受体育课上与同学们一起运动、游戏的活力时光。
对于老师们的悉心支持,Francesca妈妈非常感激,同时对女儿在包校点滴成长感到十分欣慰:“他们真正了解每一个孩子,让Francesca很快融入校园,找到了归属感。这份关怀让她顺利度过了适应期,也给予了她所需的安慰和信心。我每天都能看到她发自内心的快乐。这种快乐赋予她尝试新事物的勇气——她加入了游泳队,参加了乐团,还在学校的艺术节和音乐会上登台表演。学校为她打开了无数可能的大门,让她以自己的方式茁壮成长、绽放光芒。”
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包校尤其注重培养学生全球化思维。教授英语和探索单元的Serene Piao老师举了四年级探索课的例子:学生们从不同角度探讨气候变化问题,一起完成了“气候拼图”游戏,还共同制定了像纸张回收利用这样的班级环保目标。当学生们像“地球守护者”那样团结一致时,国籍的差异仿佛自然消失,眼中只剩下那份熠熠发光的共同使命。课堂之外,学生根据兴趣自主选择联课课程(CCA),通过志趣相投的活动建立联结。“看着来自不同国度的孩子们学习、游戏、成长为一个共同体,我们时刻确信:语言及其承载的文化,才是连接人类心灵的真谛。”Serene老师感叹道。
在语言学习方面,拥有丰富经验的语言支持教师金威也表示,对于大多数非中文母语的学生而言,在包校学习中文不仅需要词汇、短语和句子的基础积累,随着年级升高,他们还面临着文学理解层面的深度挑战。因此从语言支持角度,包校小学部特别注重通过词汇短语和句型的积累提升阅读能力。教师还会根据学习目标和成功标准,结合非中文母语学生的语言习得规律,对文本进行解构教学。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和方法,通过多元化教学策略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中文文学的技巧。“作为教师,我享受‘授人以渔’过程中的乐趣,更希望孩子们能领略中文文学之美。”
Serene老师还保留着Franceseca、Arianna等同学在四年级时制作的小报的照片
Serene老师也不约而同地表示,包校致力于培养具有中国心的世界公民,因此中外教师互相协作,共同推进双语教学。老师们不仅追求语言流利度,更注重让学生理解每种语言背后的文化精神。这种文化认知才是真正连接人心的纽带。而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每个人也都难免碰到尴尬的时刻。然而只有当学生真正领悟语言中蕴含的故事、传统与视角时,他们才能在多元世界中建立更深层次的归属感。